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及大别班达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郭斌, 吴爱兰, 陈康, 贾旭强, 马婧婧, 徐悦辰, 吴振华, 张静, 金旭晶
摘要108)   HTML    PDF (926KB)(286)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特点和大别班达病毒携带情况,为防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2020年在东阳市山区、丘陵及盆地3种地形各设立2个镇(街道)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布旗法在野外采集游离蜱,采用体表检蜱法收集家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蜱,对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大别班达病毒。率的差异采用 χ 2检验,捕获蜱数量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结果 调查发现东阳市有1科4属10种蜱,山区、丘陵和盆地生境不同季度捕获游离蜱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P<0.001),山区明显高于盆地地区;一、二季度蜱密度明显高于三、四季度。游离蜱平均密度为30.83只/(布旗·100 m),家养动物平均染蜱率为18.72%,蜱指数为0.94,鼠类平均染蜱率为8.59%,蜱指数为0.22;游离蜱、家养动物体表寄生蜱、鼠类体表寄生蜱优势种群有所不同,分别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和粒形硬蜱。185组794只蜱样品中未检测到大别班达病毒。 结论 东阳市野外环境及动物体表蜱普遍存在,且种类较为丰富,春夏季节密度较高,提示春季为灭蜱最佳时间。
2023, 34 (6): 739-743,74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6
天津市2019-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分析
李世豪, 王伟, 张静, 李培羽, 李金越, 秦娜
摘要138)      PDF (542KB)(760)   
目的 了解天津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分布、季节消长规律及登革病毒感染情况,为登革热防治、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2021年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开展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监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登革病毒,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19-2021年天津市白纹伊蚊BI分别为0.57、0.61和0.86,平均BI最高值在8月;3年容器指数(CI)分别为1.05%、1.25%和1.93%。共检测白纹伊蚊雌蚊和幼蚊27 000只,登革病毒均为阴性。 结论 2019-2021年天津市白纹伊蚊密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未发现其携带登革病毒,但仍需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2022, 33 (6): 820-82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10
内蒙古自治区2016-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张静, 张玉峰, 刘忠民, 何玲玲, 南晓伟, 姜晓峰
摘要130)      PDF (693KB)(801)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宿主动物疫情动态,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内蒙古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以及聚类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全区9个盟(市)累计报告HFRS病例572例,死亡5例,发病率为0.45/10万,死亡率为3.96×10 -3/10万。HFRS流行呈秋冬季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54岁,农民占62.24%,男女性别比为3.43:1;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占全区病例数的67.66%。巴彦淖尔市人群中HFRS的隐性感染率平均为6.06%。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鼠带病毒率为10.34%。 结论 2016-2020年内蒙古地区HFRS疫情整体较上一个5年有所下降,而呼伦贝尔市的疫情仍然比较严重,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疫情的防控。
2022, 33 (3): 387-3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14
浙江省东阳市2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调查与处置
吴爱兰, 陈康, 徐悦辰, 张静, 陈爽, 马婧婧
摘要268)      PDF (687KB)(766)   
目的 了解输入性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特点,明确病因,评价防控措施,为今后防控基孔肯雅热提供经验。 方法 对2017年8月东阳市发生的从孟加拉国输入的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采集病例血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进行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2例病例血标本经检测为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发病前均有孟加拉国旅行史,确认为孟加拉国输入性病例,经过对症支持治疗,2例病例均治愈。 结论 通过对病例的隔离治疗,疫点灭蚊、清理蚊虫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该病未发生本地扩散流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019, 30 (1): 103-10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25
三峡库区消落区2010-2014年小兽分布特征分析
常昭瑞, 鲁亮, 郭玉红, 毛德强, 赵鑫, 刘京利, 杨维中, 张静
摘要290)      PDF (382KB)(701)   

目的 了解长江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库区消落区小兽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为鼠传疾病风险预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确立4个监测点,于每年的蓄水前期和退水后期开展小兽监测,对不同区域、不同高程、不同时期小兽密度及其构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三峡库区消落区平均小兽密度为1.10%,小兽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捕获的小兽分属于6种,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46.55%,其次为四川短尾鼩,占25.86%;退水后平均小兽密度(1.23%)高于蓄水前(0.90%);捕获的116只小兽在3个高程均有分布,由高至低构成比依次减少,分别为46.55%、31.90%和21.55%;不同高程优势种不同,166~175 m高程以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构成比为44.45%,其次为黄胸鼠(18.52%);156~165 m和145~155 m高程以黑线姬鼠构成比最高,分别占72.97%和84.00%。结论 三峡库区消落区小兽密度较低,种类较多,小兽密度及其构成随不同区域、不同高程和不同监测时间而变化。该地区分布的小型兽类可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及南方家鼠型鼠疫等鼠传疾病,应继续加强鼠等媒介生物的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016, 27 (2): 117-1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06
2010年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蚊虫监测
郭玉红, 张静, 刘小波, 孟凤霞, 鲁亮, 王君, 任东升, 常昭瑞, 毛德强, 刘起勇
摘要269)      PDF (329KB)(748)   
目的 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退水后、蓄水前的蚊虫种类构成和密度情况,为蚊媒后续监测及蚊媒病的防制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 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于2010年分别在库区退水后和蓄水前进行蚊媒监测。每个监测点按10 m海拔高程差设置3个梯度,每个梯度每次设3盏诱蚊灯。 结果 2010年消落区成蚊监测共布放90灯次,捕获蚊虫101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2只,占捕获总数的21.78%;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各占16.83%;骚扰阿蚊占6.93%,其他蚊种占37.63%。 结论 三峡水库消落区提供了蚊类孳生环境,蚊密度处于低水平,表现了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减趋势;消落区存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和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
2014, 25 (5): 421-42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09
天津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调查及趋势分析
李今越,刘起勇,张静,郭杰,贾艳合,马玉涛
摘要345)      PDF (391KB)(788)   
目的 调查2013年天津市家蝇对溴氰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3种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水平,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了解天津市家蝇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发展趋势。 方法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2013年天津市家蝇对溴氰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比对历史数据得到天津市家蝇抗药性趋势。 结果 天津市家蝇对敌敌畏、溴氰菊酯和残杀威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敌敌畏的抗药性水平最高,达19.33倍,对残杀威抗药性水平最低,为2.34倍。其中对残杀威的抗药性与其他2种药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过去的10余年中天津市家蝇的抗药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结论 开展家蝇抗药性常规监测,筛选及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可以有效抑制和延缓家蝇对杀虫剂高抗性的产生。
2014, 25 (4): 326-32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4.011
天津市居民虫媒防治知识和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
王伟, 吴彤宇, 马玉涛, 张静, 秦娜, 李今越, 李培羽, 侯海光
摘要284)      PDF (346KB)(805)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的虫媒防治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在天津市18个区(县)抽样调查63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62.1%的被调查者表示居住地遭受过虫媒侵害, 居民虫媒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仅为44.6%, 主要是蚊、蜚蠊的防治知识掌握率较低。影响居民虫媒防治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P<0.05), 随年龄(OR=2.417)和文化程度(OR=1.764)增加虫媒防治知识的掌握率提高;干部比农民虫媒防治知识掌握率高(OR=2.374)。居民对虫媒防治策略认识不清, 只有31.5%的居民认为解决城市虫媒侵害问题的关键在于开展以控制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治理。发现虫媒侵害后仅有5.3%的人愿意请专业的消杀公司处理。获取虫媒防治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37.7%), 来自社区的健康教育较少(19.7%)。 结论 居民的虫媒防治知识和行为等方面存在不足, 针对居民虫媒传染病知识及虫媒防治培训有待加强, 尤其应加强对农民和退休人员、低年龄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2014, 25 (2): 156-15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8
病媒生物防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吴彤宇,侯海光,秦娜,张静,王伟,李今越,李培羽
摘要291)      PDF (351KB)(838)   
目的 利用德尔菲法建立用于评价病媒生物防治能力的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文献法初步建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根据指标重要性得分的均值和变异系数的大小筛选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33个。两轮专家应答率均>90%,权威系数为0.82,协调系数为0.23(χ2=126.07,P<0.05)和0.41(χ2=212.26,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步建立病媒生物防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病媒生物防治能力评价提供量化依据。
2014, 25 (1): 47-5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1.013
天津市有害生物防治从业人员问卷调查与分析
王伟, 张静, 秦娜
摘要391)      PDF (870KB)(1291)   

目的 了解天津市有害生物防治业(PCO)及从业人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促进全市PCO公司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发展。方法 对在2010-2011年参加培训的165名PCO人员进行从业人员概况和虫媒防治知识知晓调查,各公司随机抽取1名从业人员进行PCO公司概况调查。结果 天津市 PCO人员年龄结构较年轻,仍有部分低文化水平者,从业年限较短,工资水平偏低。天津市PCO公司企业规模小,市场覆盖面小,区域性特征明显,低端市场价格竞争严重,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实施作业缺乏规范。天津市PCO从业人员蝇和鼠防治知晓率较高,但蚊和蜚蠊防治知晓率较低,尤其对虫媒疾病的危害和综合防治的认知更低。结论 行业协会有必要加强规范化的职业培训,提供实用的技能训练,树立化学防治仅是整个控制措施中一部分的观念。有必要加快推进诸如杀虫剂分级管理、相关法规及标准建立、第三方服务质量评估、责任保险建立等工作,促使PCO公司尽早向PMP(有害生物管理业)转变,更加注重环保化、专业化和法制化。

2013, 24 (6): 541-54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9
天津市主要媒介生物传播相关疾病风险评估
吴彤宇, 秦娜, 张静, 王伟, 李今越, 李培羽, 侯海光
摘要371)      PDF (863KB)(786)   

目的 应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评估天津市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发生的风险,避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分级。结果 2008-2012年天津市蚊和鼠密度监测结果显示,鼠密度呈逐年下降(0.64%~0.19%),捕获鼠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均为阴性,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2011年为0.85%,2012年为阴性;蚊密度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4.11、15.04、16.64、18.82和11.09只/(灯·h),近年来蚊虫携带病原微生物检测均为阴性。天津市蚊媒传播的主要疾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及鼠类传播的疾病鼠疫、HFRS的发生流行尚属低风险级别。结论 天津市存在发生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风险,日常应加强媒介生物密度及主要媒介病原生物携带的监测,对居民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适量储备相关药械,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

2013, 24 (6): 528-53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5
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伟, 吴彤宇, 陈树斌, 郝连义, 李培羽, 张静, 秦娜
摘要400)      PDF (1680KB)(723)   

目的 了解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程度和特点,以便根据调查数据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粘捕法监测德国小蠊侵害率、密度和密度指数,在全市18个县(区)共调查540家餐馆。结果 全市餐饮业德国小蠊平均侵害率为43.9%,密度为3.7只/张,密度指数为20.6只/间。操作间、冷荤间、面点间和食品仓库德国小蠊密度较高,主要侵害部位为冰柜散热器、敷料存放柜和面点原料及甜食存放处。城区和乡镇侵害率分别为43.0%和44.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型和大型餐馆侵害率分别为43.4%和45.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营年限<5、5~10、>10年的餐馆侵害率分别为33.9%、57.6%和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营年限是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率的影响因素(OR=1.833,P<0.05)。结论 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较严重,要加强监测,重视早期防制,重点部位是操作间、冷荤间、面点间和食品仓库的冰柜散热器、敷料存放柜和面点原料及甜食存放处。

2013, 24 (4): 320-322,32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11
天津市蜱及蜱媒病原体的初步调查
吴彤宇, 王伟, 陈树斌, 秦娜, 张静, 李培羽, 李今越
摘要579)      PDF (830KB)(842)   

目的 调查天津市蜱种群及其分布、病原携带及居民蜱虫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蜱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布旗法采集自然生境中蜱,牛、羊等牲畜体表直接捕捉,采集的蜱样本经鉴定分类后检测布尼亚病毒、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病原携带情况;在全市各区(县)随机选取20名居民进行蜱防治知识知晓调查。结果 全市8个区(县)发现蜱,共采集鉴定蜱152只,其中全沟硬蜱占捕获总数的23.03%,长角血蜱占76.97%;相关病原携带检测全部为阴性;居民蜱叮咬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叮咬后正确处理知晓率达80%以上,城乡无差异。结论 蜱在天津地区存在,未发现携带相关病原,居民防治知识水平较高。今后在防治蜱传疾病中,应继续做好防治宣传,提高医疗卫生部门相关防治能力,准备好相关的处理预案。

2013, 24 (3): 246-248.
天津市居民蜱类防治技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伟, 吴彤宇, 王淑惠, 孟庆贺, 秦娜, 张静, 李培羽, 李今越
摘要415)      PDF (892KB)(1189)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蜱类防治技能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采取干预措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天津市18个区(县)抽样调查360名≥1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为61.7%(221/358);其中蜱类的防治方法掌握率最高为81.8%,蜱类的特点和习性掌握率最低为59.2%;个人防护措施和叮咬后处理方法掌握率分别为72.1%、76.3%;个人防护措施中穿浅色衣服(35.8%)、涂抹驱避剂(57.8%)掌握率较低;≤50岁和>50岁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64.9%(183/282)和50.0%(38/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及以下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73.6%(156/212)、50.0%(36/72)和39.2%(2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月收入<2000、2000~4000、>4000元的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38.5%(42/109)、71.4%(147/206)和74.4%(32/4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和月均收入对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天津市居民蜱类防治技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职业和月均收入,应对高危行业员工和低收入居民加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防治技能水平.
2013, 24 (2): 163-165.
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
郭玉红, 刘京利, 鲁亮, 常昭瑞, 张彦, 张静, 刘起勇
摘要715)      PDF (873KB)(1003)   
目的 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2种捕蚊方法的现场捕蚊效果, 为开展科学规范的蚊虫调查或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沿三峡库区按距离大坝远近不同选择3个点, 同时使用2种捕蚊方法对居民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蚊虫种类及其构成调查。 结果 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均能捕获库区的主要蚊种, 但在蚊种构成上有差异, 诱蚊灯法捕获的三带喙库蚊数量大于人工小时法, 而人工小时法捕获的骚扰阿蚊数量远大于诱蚊灯法;诱蚊灯法适用范围比人工小时法更广泛, 可应用于林地、稻田等没有空间限制的环境。 结论 2种蚊虫采集方法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长期系统的调查或监测中, 建议使用诱蚊灯法。
2012, 23 (6): 529-532.
成都地区褐家鼠种群对抗凝血类杀鼠剂的抗药性水平
邓良利, 马林, 孙毅, 时炜, 田汶佳, 何建邯, 廖骏, 肖霖, 刘竹, 张静, 蒋峥
摘要742)      PDF (891KB)(955)   
目的 测定成都市褐家鼠种群对抗凝血类杀鼠剂的抗药性水平,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凝血反应法测定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药性。 结果 成都地区褐家鼠对杀鼠灵ED50为0.873(雄)和1.439(雌)mg/kg;对溴敌隆ED50为1.091(雄)和1.296(雌)mg/kg 。按照鼠药抗性委员会推荐的敏感褐家鼠基准,该鼠种群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在0.578~0.676之间;对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在2.125~2.321之间。 结论 成都地区褐家鼠种群对溴敌隆已产生抗药性,对杀鼠灵未产生抗药性;在鼠害治理中,杀鼠灵可作为替代药物。
2012, 23 (3): 239-241.
天津市2010年蚊蝇抗药性监测
吴彤宇, 张咏梅, 张静, 秦娜, 王伟, 李培羽, 李今越, 郝连义
摘要1060)      PDF (868KB)(984)   

目的 了解天津市蚊、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个区(县)作为监测点,分别用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淡色库蚊和家蝇的抗药性。结果 天津市蚊、蝇对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淡色库蚊对DDVP、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双硫磷和仲丁威的平均相对抗性分别为61.49、13.08、3.72、5.03和17.84倍;家蝇对DDVP、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氯菊酯的平均抗性分别为9.49、58.44、11.24、2.66和2.95倍。结论 各地应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合理应用杀虫剂,积极提倡综合防制,有效开展灭蚊、蝇工作。

2012, 23 (2): 122-124.
天津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
王伟, 吴彤宇, 张咏梅, 李培羽, 郝连义, 张静
摘要1065)      PDF (916KB)(929)   

目的 了解天津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药膜法测定半数击倒时间(KT50);将德国小蠊分别放入用5种杀虫剂(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制作的广口药膜瓶中,观察击倒率。计算抗性系数(RR50)。结果 天津市南开区、津南区、河西区、塘沽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德国小蠊现场种群对敌敌畏的KT50分别为6.15、6.49、8.37、8.22、7.84、9.29、12.40 min,对乙酰甲胺磷的KT50分别为74.28、65.36、29.52、30.23、30.67、58.64、33.08 min,对残杀威的KT50分别为24.97、40.63、27.17、24.43、40.73、42.44、40.91 min;各现场种群对敌敌畏、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的RR50均<3倍。南开区、塘沽区、西青区德国小蠊现场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KT50分别为32.61、36.50、51.00 min,RR50为6.48~10.71倍;津南区、河西区、东丽区、北辰区对高效氯氰菊酯的KT50均>120.00 min,RR50均>20倍。南开区、津南区、河西区、东丽区、北辰区德国小蠊现场种群对氯菊酯的KT50均>120.00 min,RR50均>20倍;西青区德国小蠊现场种群对氯菊酯的KT50为26.96 min,RR50<5倍;塘沽区德国小蠊现场种群对氯菊酯的KT50为14.10 min,RR50<3倍。结论 天津市在防治德国小蠊时应减少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使用,可增加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和残杀威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使用;蜚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是防治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应加强监测,了解抗性发生的程度和地域范围,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2011, 22 (6): 567-569.
2008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鼠形动物种群调查
罗超1, 张静2, 刘起勇3, 鲁亮3, 李洪4
摘要1374)      PDF (405KB)(939)   

【摘要】 目的 掌握三峡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严防鼠害发生和鼠传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m夹夜法分4类生境进行调查。结果 三峡库区万州段共捕获鼠形动物79只,隶属2目2科6种,平均鼠密度2.76%。其中长江北岸为2.32%,长江南岸为3.06%。居民室内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农区以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2008年4月平均鼠密度为2.76%(79/2863),居民室内鼠密度长江南岸高于北岸,农区水域周边旱地鼠密度高于其他旱地。

2009, 20 (1): 71-73.
1997-2007年三峡库区监测点蚊类监测资料分析
李培龙1,2, 汪诚信1, 毛德强3, 贺园园4, 颜朝阳5, 江斌6, 张静1
摘要1266)      PDF (713KB)(1325)   

【摘要】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直流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然后分种统计捕获的蚊虫数。结果 三峡库区的优势蚊种为骚扰阿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人房成蚊密度均低于畜圈。优势蚊种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总体上最高峰在6-7月出现。结论1997-2007年三峡库区成蚊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2009, 20 (1): 7-10.
不同光波捕蚊器对成蚊诱捕效果观察
孙晨熹1;贾艳合2;李德山3;郝连义1;秦娜1;张静1;李今越1
摘要1081)      PDF (87KB)(883)   
目的 筛选对成蚊诱引力强的光波灯管。方法 选择城区绿地、农村牲畜棚分别放置装有不同光波灯管的捕蚊器,在日落后20 min开灯,诱捕2 h后关灯,将捕获的成蚊分出雌雄、分类计数,每次试验轮换各灯的布放位置,城区试验6次,农村3次,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城区254和365 nm光波灯管诱捕成蚊总数量分别为262和78只;254和420 nm分别为277和113只;365和420 nm分别为236和94只;在农村254、365和420 nm光波灯管诱捕成蚊总数量分别为5591、15和126只。结论 254 nm光波灯管诱捕成蚊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诱蚊种属上均优于其他2种光波灯管。
湖北省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杨森焙1;张静1;赵念2
摘要985)      PDF (77KB)(707)   
目的分析湖北省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探讨其防制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湖北省1961~2000年乙脑发病数、病死数、发病率、病死率等资料,并利用个案调查和实验方法调查乙脑流行与发病特点及三间分布。结果湖北省各地区均有乙脑发病,其中<6岁年龄组乙脑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68.74%,6~10岁年龄组占27.93%;7~8月份乙脑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74.33%。结论湖北省乙脑发病率呈波动性的下降趋势,但由于该病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广泛存在,应采取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儿童乙脑的流行。
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Ⅱ型灭活疫苗效果和免疫(感染)增强研究
张遵宝1; 王志强1; 张延学1; 李世伟2; 朱孔利2; 王奉伟1; 王宇露1; 康殿民1; 王少军1; 张静1; 黄宝童1
摘要1113)      PDF (1266KB)(637)   
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在以家鼠型为主疫区接种后一年的血清学和防病效果。方法:采用IFAT和MCPENT法检测疫苗接种者静脉血的荧光抗体和中和抗体阳转率与GMT滴度,追踪观察防病效果。结果:(1)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后14天及12个月,IFAT阳性率分别为62.06%、100%和56.1%,GMT分别为18.77、98.83、29.22;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8.5%、100%和60%,GMT分别为3.2、17.05和5.75。(2)加强免疫后接种组无一病例;对照组发病12例,发病率为101.2/10万,保护率100%。(3)采集接种人群流行高峰期前(9月)、后(翌年1月)双份血,IFAT未检测出汉坦病毒(HV)自然感染者。结论:加强注射后抗体滴度迅速升高,中和抗体和荧光抗体阳转率均达100%。加强免疫后1年,抗体滴度和阳转率均明显下降,但仍有好的防病效果。